敦煌是漢長城西端的重要城鎮,絲綢之路必經之地。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,隸屬于今酒泉地區。其四周分布著祁連山、馬鬃山和天山余脈,西部和北部與新疆接界。敦煌地區歷史悠久,很早以前就是羌戎的活動地區。戰國、秦漢時期,月氏、烏孫和匈奴等相繼興起。公元前111年,漢武帝設立敦煌郡,是為敦煌設縣之始。后又與酒泉、張掖、武威并稱“河西四郡”。據勘測,敦煌城遺址位于今黨河西岸,平面為長方形,東西寬718米、南北長1132米,城內有白馬塔一座,始建于后秦,魏晉南北朝時期,前涼張駿于此置沙州,因鳴沙山而名,后改為敦煌郡。北魏時先后置敦煌鎮、瓜州、義州,隋建國后罷州置郡,為敦煌郡;煬帝大業中改為瓜州和沙州。唐朝除唐玄宗天寶和肅宗至德年間改復敦煌郡外,大體以沙州為稱,郡治敦煌縣。安史之亂后,沙州被吐蕃攻占。宣宗時張議潮起兵,將吐蕃勢力趕走,北宋仁宗時期,西夏攻占沙州,占有河西地區。元朝于此設沙州路,隸屬甘肅行中書省,明朝設沙州衛。清朝雍正初年在敦煌故城之東另建衛城,即今敦煌市。乾隆年間改設敦煌縣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敦煌屬酒泉地區,1
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,次年撤縣建市。(選自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著《萬里長城縱橫談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)